发布日期:2024-08-12 20:03 点击次数:192
策略平台开栏语:策略平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重庆是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是历史文化名城,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方能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重庆一直在探索利用专业技术力量提升城乡规划工作水平的路径方法,责任规划师(首席规划师、社区规划师、乡村规划师)应运而生。
众多有社会责任感的规划、建筑、景观、艺术等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区县、社区、乡村等一线,扎根基层,充分了解群众诉求,持续跟踪规划管理和基层服务,勇担规划建设行业的职责使命,助力新重庆建设。他们在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进城市更新、服务乡村振兴、保护历史文化、开展社区营造等规划实践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打通了规划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即日起,上游新闻联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推出专栏,讲述一个个责任规划师建设新重庆的鲜活故事。
废弃的粮站摇身变成艺术仓库,垮塌的民房经过改造变成乡村美术馆,节假日活动丰富游客不断……这就是重庆市乡村规划师、四川美术学院教师郭龙在北碚区柳荫镇的乡村实践。
通过对原有废弃建筑的改造,郭龙和团队不断打造更为美观舒适的公共空间,为乡村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柳荫镇吸引了“建设者”的目光。他在柳荫镇和东升村进行的艺术空间改造,形成涟漪效应,通过小项目的“引爆”,激荡起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柳荫艺库原本是一个废弃多年的粮站,由于产权问题,一直没有被利用起来。”郭龙说,群众缺乏公共活动场所是当下大部分乡村共同面临的问题。于是经过多方沟通与协调,柳荫镇政府争取到了粮站的使用权,也为镇上的居民争取到了一处宝贵的休闲场所。
重建大门、硬化地面、改造库房……郭龙带领团队在粮站干得热火朝天。为了留存粮仓的历史记忆,他们梳理了粮站发展的大事记,并收集到许多当年粮站工作的器物、手稿和凭证,团队们将这些满载“记忆”的物件作为展品重新置入到粮仓中,使之成为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
细细观看,斑驳墙面上的标语被刻意保留了下来,依旧清晰的字迹让人思绪一下就穿越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美院学生毕业作品“卖粮人”迷你雕塑,生动再现了粮站当年收粮的场景,过去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
“艺库改造后,我们在这里做了很多活动,原本死气沉沉的粮站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部分已经离开的粮站员工也再次迁回这里居住。”郭龙说,有了活动场所,柳荫镇各类大小文化活动也在这里进行。晚上,镇上居民会自发聚集到艺库跳跳舞、聊聊天,村民个个精神饱满,喜气洋洋。
离艺库不远处的东升村也是郭龙和团队的作品。
“我们把课堂教学放到了东升村,这里很多空间改造设计都是师生协作的成果。”郭龙说,为了增加村民的活动空间,他们将老百姓废弃的猪圈改造成了休闲凉亭,臭气熏天的鸡圈改造成了乡村舞台。他和团队还将闲置的房屋转变为了美术馆、议事厅和书屋等,深受村民的喜爱。
村里的集中安置点经过多年风雨侵袭而显得简陋和破旧,他们就组织学生以“四季东升”为题,在房屋的侧墙上创作了色彩鲜明的墙绘,美化了原有居住环境。安置点的正墙也通过增加雨檐与木制格栅提升了视觉效果,铁皮卷帘门也被木格玻璃门替代,使之看上去更加和谐、温馨。
“我们的改造让大家看到了东升村的潜力,于是投入了更多的资金来进一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而环境的改善也为东升村吸引了很多外来游客,从而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郭龙说,很多社会团体和企业也看到了东升村的发展潜力,他们开始在这里投资兴业,东升村的业态也逐渐丰富起来,这里已经从过去房屋破旧、人烟稀少的小山村,变成了乡村研学的目的地和具有艺术韵味的打卡地。
人气旺了,年轻人也选择了回乡发展。
喻燕就辞掉了重庆城区的工作,回到村里当起研学团队接待员。“接待的团队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有,节假日里每天都有好几拨。”
“我们当时对东升村的发展做过整体规划,要围绕‘农+旅+艺+学’做文章,其中之一就是将乡村研学作为东升未来发展的突破口。”郭龙说,他很欣喜地看到,今天的东升村研学做得越来越好了,还获得了重庆市乡村振兴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变美了,收入来源更丰富了,全村一片欣欣向荣。
郭龙说,他们在柳荫镇实现了传统乡村空间与现代文化生活的创新演绎,营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乡村氛围。“让公共空间的艺术性改造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我们将在更多乡村,践行初心使命。”
Powered by 炒股配资网址_配资一流股票配资门户_十大杠杆炒股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Powered by站群系统